節拍器的故事!
跳至導覽
跳至搜尋
這是好和弦的第 131 集,首播日期為 2017 年 7 月 15 日。
在這一集 Wiwi 講述了節拍器的歷史。
YouTube 影片
摘要
伽利略發現了鐘擺原理,一個世紀後才出現計時和音樂用的鐘擺。法國音樂家羅力(Étienne Loulié)第一個做出了可以調節速度的鐘擺節拍器,但有三個缺陷:擺動不持久、需要很長的鐘擺才能擺動慢速的拍子、不會發出聲音。
Dietrich Nikolaus Winkel發現鐘擺兩端有配重就可以擺動很慢,德國工程師梅智(Johann Nepomuk Maelzel)用這個設計加上刻度申請了專利,開始製造行銷節拍器。樂譜中M.M. = Maelzel's Metronome = 梅智的節拍器。貝多芬有約150首作品標明了梅智的節拍器刻度。
節拍器上的刻度單位是每分鐘打幾拍:BPM = Beats per minute。
李蓋替在1962年發表了一首用100台節拍器演奏的交響詩。